8月19日至27日,德赢红色社团“习新社”与烹饪学院“粤顺厨”联合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突击队,前往井冈山开展“井冈情·中国梦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,依托中国烹饪学院(顺德厨师学院)的专业优势,把高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与专业教育深度耦合,创新提出“饮食文化符号在革命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”研究课题。实践队以“舌尖上的历史对话”为主线,将1927年的烽火征程凝练为沉浸式餐饮体验:一方面团塑出峥嵘岁月,一页绘本翻动红色史诗,让革命文化可观、可感、可品、可携,真正实现“看得见的历史、尝得到的信仰、带得走的精神”。
学透井冈山精神内涵:将革命精神“熬”成时代“秘方”
要让菜品讲好革命故事,必先读懂历史里的温度。团队师生抵达井冈山后,开启“沉浸式研学”。通过深入学习《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》《三湾改编》等课程,读懂“红米饭南瓜汤”蕴含的革命内涵;重走三公里挑粮小道,体悟“坚定信念,艰苦奋斗”精神;走进老乡家,围柴火灶听“吃着沙子混红米,却靠这口饭打胜仗”的往事——这些听来的、摸过的、尝过的,都成了后续菜品复现创新的“灵魂素材”。

唤醒革命味觉记忆:从“油饼”到“红米饭”叙革命历程
“这哪是吃饭?分明是在‘品尝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史!”《舌尖上的历史对话》餐席启幕,十道红色菜品依次上桌,瞬间用“红色叙事”打动现场的体验者——从1927年文家市转兵到挺进茨坪,每个革命关键节点都对应一道特色菜,每口都藏着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。团队队员以“清炒马齿苋”这道朴素野菜,力求还原大仓劫难时期物资匮乏的艰难斗争时光;选肥瘦相间的猪肉烧出“毛氏红烧肉”,重现井冈山会师时军民共庆的热闹场景等。

其中,“顶流”当属竹筒红米饭。团队巧思用糯米替代当年混在红米饭里的沙子,既保留历史质感,又兼顾适口性;更别出心裁设计“左右双拼”——左侧是承载革命岁月的红米饭,右侧是象征当下幸福的白米饭。体验者从左至右品尝,“由苦到甜”的味觉转变,将岁月变迁具象化,比言语更动人。以井冈山翠竹为容器,不仅复刻了当年红军“就地取材”的生存智慧,还让米饭浸润着清新竹香,成为众人争相打卡的“忆苦思甜红米饭”。

岭南巧艺添亮色:用红米粉捏“精神火炬”载“历史长河”
这场“舌尖对话”中,顺德巧艺藏满惊喜。团队成员发挥自身的面塑手艺,以井冈山红米粉、红曲米粉为原料,经揉、捏、搓、捻,将面团塑成跃动的“Q版火苗”--既是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的写照,更让岭南面点技艺与井冈山精神实现“双向奔赴”,体验者争相与“火苗”合影,触摸可感的革命精神。


为了让红色故事“带得走、传得开”,团队还绘制了《舌尖上的历史对话》菜品绘本。翻开书页,每道菜的“前世今生”清晰呈现,比如“蒸红薯”页配历史事件《三湾改编》的插画,讲述当年毛泽东同志取消军官小灶、规定官兵同灶,以“不拿群众一个红薯”的铁纪,筑牢军民鱼水情的往事。

“食物是最好的文化信使,一口红米饭传递的革命初心,胜似千言万语。”此番“顺德味”与“井冈红”的碰撞,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香飘更远、薪火相传。后续,“习新社”“粤顺厨”突击队将持续研发“一菜一史”沉浸式餐饮体验菜品,打造“革命红+顺德味”饮食文化符号,让年轻人在揉面、就餐中读懂历史,“吃一顿有故事的饭,带一本有温度的绘本”,推动红色文旅真正“火”起来。

供稿:张琳琳、陶嘉炜、陈铮伟
审核:陈文海、董国顺